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 要文 > 正文

韩国室温超导LK-99最新进展:“谣言”四起,团队又曝新料!

2023-08-05 10:34:51 来源:个人图书馆-小手空空

韩国LK-99室温超导仍然扑朔迷离。昨天中文网络传言韩国超导低温学会宣布LK-99不是室温超导体,第三作者、美国威廉-玛丽大学教授金炫卓却明确LK-99是一种超导现象,没有其他解释,那么该如何解读这些消息呢?

韩国超导低温学会“辟谣”是谣言

这是国内很多人的说法,韩国超导低温学会都辟谣了,LK-99不是室温超导体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事实是,韩国超导低温学会要求Q-center提供LK-99的样品,但至少到目前为止,该团队还没有给他们,因此韩国超导低温学会的依据还是那两篇论文和视频,他们由此表示,目前数据不足以证明其是室温超导体,他们没看到迈斯纳效应。但如果Q-center提供样品,他们希望进行测量以验证是否有室温超导性。

这其实也是科学界的普遍质疑,目前论文的数据无法确认LK-99就是室温超导体,韩国超导低温学会的判断没有任何新意,而且他们没有任何资格“辟谣”,世界上其他机构也没有资格“辟谣”。

这是因为LK-99是韩国一个团队研发出来的,自称是室温超导体的新材料,唯一的辟谣方式是通过其他科研机构的重复实验进行验证,如果众多结果都证明它没有室温超导性,那么人们对它的信心就会越来越低,最终无人问津,自然也就辟谣了。

而一旦有人复现成功,也会有人去质疑这种复现,直到从实验和理论上,有更多的证据证明它是室温超导材料,科学家们才会对它有更多的信心,最终可能尘埃落定。

所以世界上并不存在什么所谓的“权威”或者“权威机构”,被称为权威的,只是公信力更强一些,一旦判断失误,很可能就会被打落神坛,所以科学家们更珍惜自己的羽毛。这次LK-99室温超导事件,真正科学界和媒体前几天一直保持沉默,这两天才开始逐渐发声了,可能会让我们有越来越清晰的认识。

真正的科学没有权威,只有不断提升的认知,如果你遇到什么事,就想去找权威寻求答案,只能说你根本不具备任何科学素养。

金炫卓明确LK-99超导,并提供一段新视频

与此同时,LK-99团队第三作者,美国威廉-玛丽大学教授金炫卓在8月3日接受了韩联社的电子邮件采访,金炫卓声称LK-99抗磁数据比石墨大得多,除非用超导性来解释,否则无法解释,他认为验证已经完成,但国内外正在进行的复现实验是有意义的。

金教授还称,他已经不再验证LK-99,而是进行其他新材料的研究,他计划在明年的美国物理学会上展示相关内容。

纽约时报昨天发表的一篇文章中,展示了一段版权为金炫卓的新视频,上面是一块基本是矩形的LK-99材料半悬浮在磁铁上,仍然有一端未脱离磁铁表面。这段视频至少说明LK-99样品不是孤本,该团队已具备复制的能力。

8月4日,金炫卓还接受了韩国最大民营通讯社Newsis的电子邮件采访,似乎对韩国超导低温学会非常不满,声称“对那些借钱、做生意有困难的人进行系统性的暴政是不可取的”(机器翻译自韩语),(他们要样品),“请发送会议纪要和验证计划”。

而韩国超导低温学会表示,他们并没有强行索要,Q-center表示样品只有在(可能提交给《应用物理学快报·材料》的)审查过程完成后,才能给他们,可能需要几周或几个月时间。

韩国要求撤回论文也是谣言

这两天流传更多的一个谣言是,韩联社称韩国研究团队因为论文存在缺陷,系团队中的一名成员擅自发布,目前团队已要求下架论文。

这个消息只在中文网络中流传,英文和韩文网络中都没有搜到,也没有看到韩联社有类似说法。最开始的出处可能是在7月26日,《新科学家》(NewScientist)采访金炫卓教授,金教授称第一篇论文存在很多缺陷,未经他的许可就上传到arXiv,里面还写了开启“人类新时代”。之后就不再有其他消息了。

目前较为可信的说法是,李石培和金智勋长期研究LK-99,但没有名气,申请不到资金,后来高丽大学权英完教授加入,帮助找财团筹集到资金,制取出了LK-99。但权英完认为理论错误,和李石培发生冲突。

后来李石培找到美国威廉-玛丽大学教授金炫卓,金炫卓团队进行试验和测量,完善数据后,确认是室温超导材料。这时可能涉及到诺贝尔奖之争,权英完教授署上李石培和金智勋的名字,将自己列为第三作者,抢先发表了论文。

李石培告知金炫卓后,金炫卓将更完善的论文署上李石培、金智勋的名字,剔除了权英完,将自己列为第三作者,再加上团队其他人名字,于两个半小时后发布了第二篇论文。

第二篇论文被质疑有一张图片存在错误后,该团队已修改重新上传,并且论文已提交《应用物理学快报·材料》进行同行评审。

这也就是说,到目前为止,这两篇论文都没有或者被要求撤稿,这个谣言是怎么来的?为什么只在中文网络流传?

复现实验的进展

目前已知全世界有20多家机构和个人在进行复制实验,已初步完成的实验中,仍然是华中科技大学、中科大、曲阜师范大学高压科学研究团队发现该材料有抗磁性,能够半悬浮,但没有发现超导性;东南大学物理学院则在110K(-163.15℃)下观测到零电阻,但没有观察到抗磁性,样品通过X-射线衍射检验确定,与韩国原团队制备的样品相似。

东南大学的说法是,在110K下观察到零电阻,但不是室温超导的证据,注意,这里说的是“不是室温超导的证据”,有人就说已证明没有超导性了,这是错误的认知。实际孙悦教授还说了,这可能是因为该样品的超导组分比较低,也就是说他们这片LK-99的超导性是明确的。

国内外其他已初步完成的实验没有发现抗磁性和超导性。

值得一提的是,马里兰大学凝聚态理论中心对中国东南大学的实验进行了质疑,认为他们的绘图可能有误导性,如果从线性比例上看,似乎没有过渡,这让他们感到非常失望。不过现在这条推文已显示被作者删除了。

室温超导还是常温超导?

最后要说一下,这几天看到的超导概念的说法,一些喷子甚至借此进行人身攻击,什么127℃也是室温,你怎么还没有被烫死等等。

超导现象最初是在极低的温度下发现的,也就是用液氦将水银温度降到4.15 K(-269℃)时,发现它的电阻降为零,由于长期没有发现超过30K(-243.15℃)的超导体,后来发现的超过30K的材料都被称为高温超导体。

目前温度最高的超导体是美国德国科学家2019年发现的氢化镧,在250K(-23℃)、170 GPa压力下具有超导性。

而室温超导体来自英文“Room-temperature superconductor”,是指高于0℃的超导材料,也就是说在日常条件下可以实现超导的材料,所以用常温超导体一词其实更适合,但室温超导这个词已经约定俗成了,全世界现在都用的是室温超导一词,所以喷不过是凸显无知而已。

就目前验证的进展来看,我感觉LK-99是和不是室温超导体的可能性,还是50:50,甚至是乐观的可能性更大一些,因为现在几个团队已分别独立观察到抗磁性或超导性了,但谁又能说得清楚呢?而最大的意外可能就是,LK-99是另外一种的物理学现象。

以下是关键资料出处:

韩联社:/view/AKR20230803057400017

Newsis:/view/?id=NISX20230804_0002401890

新科学家:/article/2384782-room-temperature-superconductor-breakthrough-met-with-scepticism/

标签:

<  上一篇

转给爸妈!骚扰电话该如何拦截?

下一篇 >

最后一页